高安探索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新路
被誉为“农业大县”的高安,是全国粮、棉、油、猪、牛、茶等生产基地,棉花和肉类生产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粮食年总产量达14亿斤,连续十一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年出栏生猪200万头,是全国有名的生猪调出大县(市)、畜牧强市。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深入推进,如何借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春潮,将“厚家底”变为新优势,推动高安农业“再出发”?这一命题摆在高安决策者面前。
阳春四月,草木初萌,笔者走马高安广袤田园,深刻感受高安努力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路的变化与希望。
示范园区引发“蝴蝶效应”
面对全省各地绿色崛起的新形势,高安如何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抢占农业“制高点”、向“农业强市”华丽转身?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百县百园’工程,通过创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的路径,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高安现代农业的新亮点,叫响高安农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和影响力,增加有效供给。”高安市委主要领导说。
走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巴夫洛生态农业综合体,你能真切体会到原来农业也可以这么“高大上”。这个投资30亿元、占地2万亩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集农业示范、生态教育、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创业孵化、新农村建设于一体,跨越式地将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及新农村建设高度融合。
巴夫洛“振翅”引发“蝴蝶效应”。农业龙头企业如春潮般涌向高安,省农科院投资12.3亿元,在高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规划占地面积6000亩,致力打造具有科研试验、科普教育与休闲观光等多功能的国家一流农业示范基地。
特色农业“添翼”精准扶贫
“前几年儿子得了白血病,我靠在外面打零工赚医药费,还是欠了十几万元债。后来看到村里搞合作社,大家一起种香菇,效益很好,我就回来了。”谢金平说。
谢金平曾是省级贫困村——高安市石脑镇陈罗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去年回村加入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后,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在合作社的培训和扶持下,谢金平和村里的贫困户一道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香菇种植基地,种植香菇菌棒6万多个,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终于脱贫。
像谢金平一样因特色农业而脱贫的当地村民有不少。
市场需要什么,农业就发展什么。高安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盯紧了市场,也盯紧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制定出台了《高安市推进农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着力方向。
5万亩的相城高产油茶基地、万头规模的村前肉牛养殖基地、5万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2万亩的上湖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1万亩的汪家白茶种植基地、3000亩的荷岭莲藕种植基地……在高安,有2000余名贫困人口正从事特色农业,全市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65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690家。
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随之建立,并加大财政惠农信贷通覆盖面,每年发放惠农信贷资金3亿元,为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农业经济组织分别提供5万元和20万元以内的信贷担保,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
农村金融助力扶贫,特色农业大显神威,带动全市6700多名贫困群众奔向致富路。
提质增效激发“发展动能”
“今年我的哈密瓜基地推广了大棚改造、水肥一体、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并借助电商平台,打通了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销售网络。”4月6日,在高安市八景镇灶岗村农民杨勇的150亩哈密瓜种植基地,笔者看到,前来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谈起收成,杨勇高兴地说,“预计今年纯收入可突破80万元。”
杨勇的致富之路,正是高安市通过提质增效激发农业“发展动能”的一个缩影。
该市按照“农业+科技”理念,鼓励和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引进了亿童年、淘实惠、一毛利等电商企业,开辟农村电商网点261个,让高安的特色农产品插上“翅膀”销往国内外。
同时,加快农业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四新”推广应用为抓手,重点推进农业技术110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覆盖市、乡、村农技推广服务站48个,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不断推动农业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
质量成就品牌,品牌就是竞争力。高安加大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全市已有无公害认证蔬菜12个、水果2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认证基地面积20余万亩;农产品注册商标近百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8个。高安腐竹、高安辣椒、高安大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品牌。
页:
[1]